应用心理硕士:实验心理学知识点(11)


    情绪、动机与归因一、情绪(一)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研究1 皮肤电反应2 呼吸和血压变化3 脑电反应4 神经介质  (二)情绪的外显行为在情绪活动时

            为了方便大家备考研究生,本文整理分享 “应用心理硕士:实验心理学知识点(11)” 相关内容,一起来看~

    情绪、动机与归因

    一、情绪

    (一)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研究

    1.皮肤电反应

    2.呼吸和血压变化

    3.脑电反应

    4.神经介质

      (二)情绪的外显行为

    在情绪活动时,除了个体的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外,在外观行为上也表现出某些有规律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动作和声音三个方面。其中以面部表情最为重要,所谓“察言观色”就是根据面部表情线索即可知该个体的喜好意愿等。

    1.对面部表情的辨认

    大体说来,对面部表情的正确判断既取决于面部表情者的年龄,也取决于观察者的年龄及训练。

    二、动机

    动机是指由于个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只要它以意向、兴趣、愿望或信念的形式指向一定的对象,并激发起人的活动,就可构成活动的动机。

    以往的研究者一直在关心动机体系中的个别差异问题。例如,人们在追求成就、权利、满足饥饿要求等几方面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

    在这一节中,我们只介绍环境因素怎样激起人们的行为,关心的是反应的共同模式。

    如果一个人被迫做某事,或违心地说些什么,那么他真正的意愿、想法会发生变化吗?这就是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研究的出发点,在此以前Festinger提出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onance)的理论。这个理论有四个要点:

    一个人如果为矛盾的想法困惑,就会产生失调的感情。

    失调是不愉快的,因而个体会产生消除它的动机。

    除了试图消除失调以外,个体将积极地避免加深失调的情况与信息。

    随着失调加深消除不愉快的动机也更强烈。

    实验是组间设计,共有3种实验条件。

    控制组(无奖赏),奖赏1美元组与奖赏20美元组。

    自变量是奖赏的数量。

    因变量是被试真实的想法。

    一般说来,我们的态度决定着我们的行为,但Festinger等人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的态度。

    三、归因

    最早用实验法研究归因问题的是Heider和Simmel(1994)。他们用动画片的方式模拟了人在家中的情况。

    (一)当事人与旁观者所理解的行为原因

    Jones和Nisbett扩展了行为原因的格式塔的观点,说明为什么旁观者(observer)会更多地用个人素质来解释行为,而当事人(actor)则更多地用环境因素来解释行为。

    Nisbett的实验总结

    这3项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当事人更多地用环境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旁观者则更多地用个人品质的原因来解释当事人的行为。

    Nisbett等人认为,如果这3项研究结果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不同的内隐人格设想(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是很有意义的。

    但他们也承认,其他观点也可能解释这些结果。例如在研究一中,旁观者对当事人唯一的了解就是当事人是否志愿接待代表团,因此在随后的9点量表估计中,旁观者就更多地受当事人志愿或不志愿的影响,而不会受当事人其他品质的影响(因为旁观者与当事人是临时组成的对子,彼此不了解)。即实验程序的安排导致了前面的结果。

    (二)文化与归因

    综合以上的结果可以认为,个人主义者文化的代表美国人倾向于用个人自身的原因来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而集体主义者文化的代表中国人则倾向于从环境或外部原因来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即归因模式随文化不同而变化。


            以上是黑龙江文都为大家准备整理的 “应用心理硕士:实验心理学知识点(11)” 。更多考研免费复习资料、考研分数线等内容欢迎访问黑龙江文都研究生信息网,或直接咨询老师。

            考研集训营 >> 考研课程 >> 考研辅导 >> 尽在哈尔滨文都网

    历年真题 考试大纲 历年报录比 各校分数线 调剂信息汇总 分数查询 复试资料